时评 2025年中国经济新信号
《报告》将年度增长目标设定为5.0%左右、物价目标调整至2★★◆◆■.0%左右,要求做好重点工作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■■◆■■。
在投资方面,将“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★■★■,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,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★◆■◆”■◆。在项目上◆■■,将“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,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■◆◆◆,推动‘十四五◆■◆■★◆’规划重大项目顺利收官”“切实选准选好项目”◆■★“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”。在资金来源上★■◆★■,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■■◆■★,比2024年多增350亿元★■。配套机制上◆◆★◆★,将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、简化投资审批流程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,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★★◆■◆,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。
在消费方面■◆★,今年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◆■■,具体将从三个层面展开,一是提高消费能力,包括“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★◆★◆◆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、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”★◆。在民生部分,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,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”。此外,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,较2024年的1500亿元翻番■◆■★◆◆,以持续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补贴◆◆★★◆■。二是增加优质供给★★,“从放宽准入、减少限制★■、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,扩大健康★■、养老◆★■★、托幼、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”。三是改善消费环境,包括“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,加快数字、绿色■■■■、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”“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,释放文化◆■◆★、旅游、体育等消费潜力★◆”“完善免税店政策,推动扩大入境消费”等★★◆◆■。
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《报告》提出“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。这是近10余年以来货币政策基调首次由“稳健”转为“适度宽松”。在经历了2024年有力度的降准、降息■■★■◆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之后,市场对基调调整后的宽松预期较高,年初债市甚至出现抢跑苗头★■■★,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被压至1.6%以下★◆■★◆。后央行通过暂停公开市场买卖国债、强调◆★◆“防止资金空转◆■★■★★”等方式■◆◆◆,引导市场逐渐修正预期,并表示将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■★★■■★,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★★”◆◆■★,考虑到今年外部冲击加剧以及稳增长任务难度,预计货币政策后续将逐渐向“适度宽松★★■◆◆★”回归◆◆。将“适时降准降息★■■◆,保持流动性充裕★■■■”“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★◆◆◆◆”,并为政府债券发行营造良好环境。除了总量功能之外,今年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功能继续得到重视。
发展目标:“5%左右◆★★★”的GDP与“2%左右■■■◆”的CPI。《报告》将2025年增长目标设置为5%左右◆★,与过去两年保持一致★★◆★,符合市场预期。《报告》将今年CPI目标调整至◆■■“2■◆◆★■◆.0%左右■◆■”,近10年来首次下调。自2015年以来的近10年中,除2020年短暂调整为■■■■★◆“3◆★■★◆.5%左右”之外,其余年份CPI目标均为3★◆■◆■■.0%左右■◆■。从历史上看,CPI目标下调有先例可循。1998年二季度至1999年末期间,全国GDP平减指数连续7个季度负增长,随后CPI目标从1999年的“控制在4%以内”下调至2000年的“保持或略高于上年”,2001年和2002年均为“1-2%”,物价目标由抑制性转向鼓励性,从“控通胀”转向“促回升★◆”。当前全国GDP平减指数同样已经连续7个季度负增长,经济面临低通胀压力◆★★★■◆,适度下调物价目标,可以避免与实际过度脱节,增强政策可信度。
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向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(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将年度增长目标设定为5◆★■◆◆.0%左右■◆■★◆、物价目标调整至2.0%左右,要求做好重点工作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■■。
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,《报告》将“大力提振消费■◆◆◆★、提高投资效益★★★★◆■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列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。■★“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,加快补上内需★■◆◆,特别是消费短板◆■★■◆◆,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★◆◆◆★”,更加突出促消费与促投资的协同推进■★★■,并强调补消费短板的重要性。
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。《报告》提出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,自2010年以来◆■◆★◆■,财政政策基调首次由“积极”转为■★★◆■◆“更加积极”◆★■■。要求“统筹安排收入、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,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、更加给力”。今年广义赤字规模,即赤字、特别国债与地方专项债之和为11.86万亿元■■,较2024年年初预算增加2◆★★★◆.9万亿元◆◆★;对应广义赤字率为8.4%■■★■,较2024年年初预算抬升1.8个百分点。政策力度确实明显增强。四个发力点:
一是赤字率按4.0%安排,比2024年提高1.0个百分点◆★★◆■■,创历史新高■◆■■★,彰显出持续加力稳增长的决心★★;赤字规模约为5.66万亿元,比2024年年初预算增加1.6万亿元,财政支出强度有保证。二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.3万亿元★■★■■,比2024年增加3000亿元,以更大力度支持“两重”项目,加力扩围实施■★■■“两新”政策,直接拉动投资增长■★■、激发消费活力。三是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★◆■■★,用于支持六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。预计可提升六大行核心一级充足率0★★★.5个百分点左右,有助于提升六大行经营质效■★★,增强信贷投放能力★◆◆★。四是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■★◆■★◆.4万亿元,比2024年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,支持地方政府补充综合财力,用于投资建设、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、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