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!中美将在瑞士举行谈判
问题是,在信任赤字与战略对抗不断累积的当下◆◆■◆■◆,谈判还能谈出什么?这是中美要回答的,也是全世界都在等的答案。
因为当下的中美冲突已不仅仅是贸易问题■■◆★★,而是技术、安全、产业链控制的系统性博弈★■。美国对中国的芯片、AI、航空等高科技领域出口禁令仍在持续扩大,而中国也在力推国产替代与自主研发■★。
特朗普一边在公开场合不断强硬不退让,一边又在背后接受财政部长建议,留出谈判空间◆◆★,说明其政策实质上已经陷入◆■◆■“骑虎难下”的境地。
更关键的是,金融市场迅速做出反应。美债收益率飙升至5%◆★,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未来融资成本将大幅上升,财政压力陡增■■◆。而此时,中国仍是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——虽然尚未抛售,但市场已经开始紧张地计算◆■■★■“万一中国出手★★◆★”的系统性后果◆◆★■◆■。
但就在政策即将落地前夕◆◆■★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■★■◆★,宣布暂停执行对绝大多数国家的新关税。尽管中国并未被豁免,但这一举动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◆■:美国政府内部对加税政策的可持续性已产生怀疑。
选择第三方中立国瑞士作为谈判地点,正是为了打破这种零和局面,给双方都留一个“有尊严的转弯”出口。
美国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和制造商近两周密集游说白宫★■◆★◆■,称“再不松口,两周后美国货架将空空如也■★”。通胀压力、供应链断裂、企业利润跳水■◆■★◆◆,让特朗普政府内部也不得不面对现实★■◆:贸易战打到了“没赢家”的阶段。
多家智库分析认为,本轮谈判最有可能达成的,是关税的“技术性调整★■◆■”:比如将145%的极端税率降至60%左右,恢复部分关键零部件或消费品的进口流通。
美国此次的“解放日关税”将大多数中国进口商品的税率提高到平均145%,这不仅几乎封死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■★,也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了严重反噬★★■◆◆。
2025年5月7日★★◆■■◆,中美双方几乎同步宣布★◆★,将在瑞士重启一轮高级别贸易谈判■★★◆★。这一消息立刻引发全球关注◆■■★。
这场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争夺贸易份额,更是一场漫长的、代价高昂的“战略消耗战”。
全球供应链已经因地缘政治而重新洗牌,企业不再信任“稳定可预期的全球化■◆◆■★■”■★★★◆,而是开始构建★◆★◆★“可控◆★◆、可替代”的本地化系统。中美之间的脱钩,正在一步步“现实化”。
在博弈论中■◆■★,本次关税战叫做“胆小鬼博弈”(game of chicken)——双方都高速冲向崖边,谁先转向,谁就■★“认怂”◆★★◆■。如果谁都不转,结果就是玉石俱焚。
与此同时★◆★,选择瑞士还有一个隐含逻辑★★:避免“主场效应”带来的情绪绑架。谈判若在华盛顿或北京进行,一方可能更容易陷入“不能示弱”的民族主义舆论压力,而中立场地则为彼此都创造了一个“缓冲区”◆◆。
但现实是★◆■■,部分关键行业(如电子元器件◆★★◆◆、家电■★■◆◆★、机械设备)仍大量依赖美国市场。而在◆★“解放日关税”正式实施前夕,出口订单已明显下滑。
《经济学人》指出,◆◆★■◆“解放日关税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态,而非真正能够实施的经济政策。美国企业界已经表达了强烈反对:对中国商品的替代品不仅成本高,而且供应链转换周期长,根本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夏季消费旺季■★■◆。
另一种可能,是设置“临时豁免机制”——即美国企业可申请个别商品豁免关税,以缓解眼下的货架危机★◆。这种方式不需要修改特朗普的核心政策,也符合其“美国优先”的政治定位。
2018年中美第一次谈判时,很多人还相信这是一次★◆◆★“短期摩擦”。但七年后我们发现,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拉锯战。
这一次中美谈判选择在瑞士举行,而非北京或华盛顿★◆,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安排。
沿海省份许多出口企业,订单出现明显下降★◆,部分工厂不得不开始裁员或转产。而中国正面临近十年来最为严峻的青年就业压力——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超过1200万人。
而中国方面也正面临压力:房地产仍然冰冷■◆★■◆■,青年就业形势严峻,2025年毕业生总数将创历史新高。在全球需求疲软与美国市场收缩的双重挤压下◆■★◆★,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承受重压。
就在不久前,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“解放日关税”,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可达145%的惩罚性关税■★★◆,之后中国对美也加征125%的关税,导致中美经贸关系再次跌至冰点。
4月初,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实施史上最严厉的单边关税措施。按照原始计划,这些措施将在5月1日,也就是他所称的“经济独立解放日◆◆■”正式生效。加税商品范围几乎涵盖所有从中国进口的消费品与原材料。
更深层的问题是,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基建拉动内需的空间正在收窄★◆,房地产与地方财政的困境也使得政府刺激手段受限。
这场谈判,未必能立刻终结贸易战,但它标志着一个现实的承认——继续硬拼★◆■◆★,对谁都没好处。
这次贸易战是2018年的延续,时隔七年■■■★,中美为何又一次回到谈判桌前?这场贸易战打到今天,为何变成了一场“伤敌一千◆★■■■,自损八百★★★■◆”的拉锯◆★◆?这次究竟谈得下去吗?还有多少缓和的空间?
早在2018年◆■,美国首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★■★★■,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贸易摩擦◆■★◆■◆。当时关税平均水平为10%-25%★★★★■◆,彼此仍有缓冲空间。虽然磕磕绊绊★◆,但商品流动仍未彻底中断◆◆★◆◆★。